前不久,小说《繁花》的电视剧改编引起一片喧哗,极致的导演美学风格与较大程度的改编、继创等成为大家热议的话题,也再次将文学改编的方法路径问题推至眼前。事实上,关于这两方面的讨论一直贯穿在百年以来文学的影视改编中。
众所周知,电影是从照相技术延伸出来的一门艺术,而照片本来如画面一样是单张静止的影像,可是把大量相关影像联动起来就有了运动的感觉,就像连环画一样,而把无数相关的连环画联动起来,让其有连续的运动感时,它就成了可以讲述故事、表达丰富主题的电影。因为这样的原因,它天然地就有了两个艺术属性,一个是照相艺术,也可说是美术,这是其语言;另外一个则是其内容,人物、故事和主题,这就是文学性。我们大家都知道,影视语言艺术在百年来已完成了无数次的探索和更新,使电影成为一门可以在影像方面独立探索的艺术,但是,从传统叙事艺术的文学那里继承来的内容表达则起决定作用,它是内,前者是外,或者说前者是肉体,而后者则是灵魂,这也就成为影视文学改编要讨论的两个向度。
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中国的电影改编走过了两个路程,一个是直接把戏剧搬到屏幕上,且在影像技术方面走过了无声电影到有声电影的历程,从而使戏剧成为千万人可以观看的艺术。当把戏剧《白毛女》拍成电影《白毛女》的时候,远在偏僻山乡的农民都能够正常的看到这个令人同情的人物形象和其感人肺腑、激起千万人起来革命的命运故事,它成为社会主义革命宣传与动员的巨大力量。另一个则是从小说改编电影,这一时期主要以夏衍的改编理论为主导。夏衍强调,电影改编要“忠实于文学”。因此,那个时期文学的电影改编大多数都遵循着这一原则。鲁迅小说《祝福》、茅盾小说《林家铺子》、巴金小说《家》、赵树理小说《小二黑结婚》等都遵循着这一原则被改编成电影,在当时产生了极大的社会效应。这与那一时期纸质媒体是传播的主要手段和电影生产还不发达的缘故有关。
即使到了1980年代和1990年代初期,这一改编原则仍是小说改编影视剧的主要伦理。鲁迅的《阿Q正传》《伤逝》《药》、茅盾的《子夜》《虹》、巴金的《寒夜》、老舍的《骆驼祥子》《四世同堂》《月牙儿》、沈从文的《边城》等一批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品重新被改编成影视作品,曹禺的《雷雨》也被重新改编制作,产生了一批经典之作。同时,一批在1980年代和1990年代初涌现出来的现实主义力作也被迅速改编成影视剧,如路遥的《人生》、古华的《芙蓉镇》、李存葆的《高山下的花环》、林海音的《城南旧事》、张贤亮的《灵与肉》、余华的《活着》等也是按夏衍的这一改编理论而把小说中的主要内容搬上银幕。还有一个重要的显征是对古典文学的电视剧改编,如四大名著的改编,都是忠实于文学本身。
同时,因为改革开放的原因,大量外国艺术作品和理论涌入中国,与先锋文学等一同进入中国的还有各种哲学、文学理论和电影理论。电影与先锋文学一样,都从过去的“写什么”,演变为“怎么写”,各种先锋理论进入人们的视野。张艺谋等导演提出,过去的文学改编是“忠实于文学”,现在要“忠实于电影”。这样一种转向对于中国电影来讲是一种勇气,也是一种巨大的变革。它与先锋文学一样,对艺术的修辞开始异常重视。电影开始从重视内容转向用唯美的独特的画面来表情达意。改编自柯蓝散文《深谷回声》的电影《黄土地》是一个标志,人们在欣赏人物与故事的同时,也可以欣赏绝美的画面。由莫言《红高粱》改编的同名电影很看重色彩的渲染,是对小说的一种独特的改编,由苏童的《妻妾成群》改编的《大红灯笼高高挂》则重视把人物放置于独特而唯美的背景中,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影像效果。1999年上映的电影《那山那人那狗》改编自彭见明的同名小说,对电影画面的追求可以说达到极致,几乎是一部诗化电影。这些改编既尊重了小说的美学意蕴,同时也“忠实”于电影的影像美学,应当说是相当好的探索与实践。
随着1990年代中后期大众文化市场的崛起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进入加速期,尤其是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国际资本逐渐进入中国电影市场,中国电影受到好莱坞等国外电影界的各种影响,以及新世纪以来网络的迅猛普及和各种新媒体技术的诞生,市场和媒介都在发生巨大转变。中国电影开始向世界电影学习,并在技术和市场运作等方面迅速提升,电影逐渐重视市场,导致文学的影视改编在“忠实于电影”的道路上一路狂奔,更有甚者逐渐变成了“忠实于市场”。此时,影像的美学追求在某些特定的程度上更趋向于市场,这种市场一种原因是经济的市场,另一方面则是大众文化市场。在电视剧方面,对四大名著的各种改编也此起彼伏,各种新技术也在不断刷新观众的观感经验。但是从四大名著的改编来看,无论技术方面如何革新,也无论镜头画面如何求美,都难以超越1980年代的影视改编,究其原因,那个时代的影像技术并没有后来这样高超,但是,因为它“忠实于文学”的改编思想,使得电视剧拥有了名著一样的文学性。导演、演员、服装设计者、化妆师、作曲者要一遍又一遍地研读原著,甚至长时期地接受相关的文学教育,才使得它与文学名著一样被人们喜爱。
总之,从影视改编的经验来看,尽管影视在自己的语言修辞方面能无限探索,但是,文学性依然决定其灵魂的高度。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化的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核心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良历史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冬至阳生,岁回律转。在新的一年,我们站在这一年的不易成果上,对未来充满信心,更加需要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取得更多发展成果。
针对目前思政课教师供给能力不能有效满足思政课强起来的发展需要这一突出矛盾,要切实提升教师供给能力,改进教学方式,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朝着高质量发展。
我国始终主动实行扩大进口的战略和政策,连续举办进口博览会,倡导开放合作,与既往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主张存在根本差异,为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面向未来,要进一步扩大“朋友圈”,绘制好“工笔画”,对接好“硬联通”与“软联通”,秉持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为实现民族复兴和推进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奋斗。
文化交流很重要,我们在讲“一带一路”的时候,也需要讲“共建国家”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其实我们面临着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一带一路”不是单方面的施与,而是双向的或多向的互利。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坚持以习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习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民间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Copyright ©2017-2022 Hainan Zose Group 琼ICP备1300062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