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的特性阐发正是对其内涵定义的正本清源,以一种整体性观念和全方位、立体化的认识方法塑造了中华文明的价值特质,对我们全面进一步探索中华文明历史、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只有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不断深化对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才能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推动构筑中华文化新气象,激扬中华文明新活力。
2023年6月,习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中华优良历史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并全面系统深入地阐释了突出的连续性、突出的创新性、突出的统一性、突出的包容性、突出的和平性所具有的深刻内涵,这是对中华文明根本属性的深刻思考和精辟总结,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根本指针。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坚持以习的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深刻理解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及其时代价值,更好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把握新时代历史方位,对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发展、特质、形态等一系列重大问题进行了深邃思考和科学判断,创造性地以五个突出特性深刻阐明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所在、精神命脉所系、价值追求所向,展现了中华文明基于当代实践的价值定位与时代要求。
突出特性阐发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必然要求。文运与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现代文明是一个民族在现代化运动发展中不断生成的文明,也是一个文明不断走向成熟的标志。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建设生成贯穿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进程当中,以中华文明古为今用为基底结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推动中华优秀民间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从而实现探索发展。中华文明的特性阐发正是对其内涵定义的正本清源,以一种整体性观念和全方位、立体化的认识方法塑造了中华文明的价值特质,对于我们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历史、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突出特性阐发是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源泉。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我们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作出科学完整的战略部署,在推进治国理政的实践中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不断深化对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以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的创造活力,切实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五个突出特性”的重要论断就是在不断深化对中华文明的认识基础上的认同构建,从而凝聚起以文化自信为精神基础的文化繁荣,激扬自信自强的精神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提供生生不息的文化创造。
突出特性阐发是展现现代文明大国形象的有力诠释。文明是进步的标志,而文明进步的载体通常以文明大国的形式出现。中华民族历来讲求“天下一家”,憧憬“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美好世界,所倡导的理念观念在农耕时期就曾对世界文明进步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从近代以来,由于工业化水平迅速发展带动了西方文明的广泛传播,现代文明被曲解定位为西方文明的代名词,极大限制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人类社会又一次站在何去何从的十字路口。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华文明的特性阐发就是以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和精神血脉的现代化阐释承担时代责任,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繁荣,展现现代文明大国的时代气象。
中华文明五千多年的历史涵养了其鲜明的文化特质,又聚合形成了统一的理念体系。要深刻理解中华文明的五大突出特性,就要从整体上把握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与有机统一,厘清中华文明的历史纵向、内涵发展以及贯穿特质,从而更好地把握其内在发展逻辑。
从历史与现实的互动中把握连续性与创新性的辩证关系。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仅是当代文化的根基,更是文化创新的宝藏。其在一脉相承中生发出蓬勃的生命力,最核心的因素就在于突出的连续性与突出的创新性在历史与现实中的辩证统一。连续性是中华文明的直观特性。中华文明从未断裂的发展历程不仅在时间维度赋予了中国历史无尽的政治和人文意义,更在现实维度为文明的创新提供了所守之“正”、所由之“源”,从而在传承的创新与创新的传承中得以积累孕育。创新性是中华文明生机蓬勃的内生动力来源。连续不是停滞,更不是僵化,而是以创新为支撑的历史进步过程。正是在发展延续的过程中以“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精神为动力,中华文明才能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作为最繁荣最强大的文明体屹立于世。
从文化的交流与交融中把握统一性与包容性的辩证关系。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在文化交流、兼收并蓄中形成的文化共同体,具有着极为恢弘的文明格局。其中所蕴含的突出的统一性与突出的包容性共同塑造了中华文明的主体性。“向内凝聚”的统一性追求,是文明具有包容性的前提,也是文明具有包容性的结果。从天然所具备的地理基础,到多元一体的民族共同体,再到国家政权长期统一的政治实践,中华文明在逐步扩展和渐次融合的过程中以“合天下之不一”的统一性为包容性提供了文化实体与基本前提。包容性则在统一性的基础上实现文化上的交往交流交融,由多元文化汇聚成共同文化。文明如水,润物无声,于兼收并蓄中历久弥新。中华文化以极具包容性的秩序体系和话语体系涵括各民族文化的丰富多样性,共同塑造了中华文明的有机统一。
从中华文明整体定位中把握和平性同其他特性的辩证关系。中华文明崇尚和合,以不偏激、不极端的平和性彰显出“为而不争”“利而不害”的和平性。和平性作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贯穿其整体发展进程,同其他四个特性互为一体,相互促进。正是长期积淀而成的稳定内敛的和平精神与文化性格,才保障了中华文明在长久的时间维度和广阔的地域维度上具有着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的生成发展。同样,也正是其他特性的实践发挥孕育了胸怀天下、立己达人的和平气象,它们彼此相辅相成,实为一体,积累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的文化养分。
只有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不断深化对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才能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推动构筑中华文化新气象,激扬中华文明新活力。
一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是特质,更是要求。只有切实把文化自信融入全民族的精神气质与文化品格中,养成昂扬向上的风貌和理性平和的心态,坚持走自己的路,才能在文化发展实践中推进中华文明的特性彰显,以精神上的独立自主不断推动文化繁荣。
二是要秉持开放包容。开放包容始终是文明发展的活力来源。新时代新征程上,要秉持开放包容,不断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就要从中华优良历史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和力量,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以更加自信开放的姿态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让中华文明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
三是要坚持守正创新。对文化建设来说,守正才能不迷失自我、不迷失方向,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坚持守正创新,就要牢牢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和“第二个结合”的精髓要义,推动中华优秀民间传统文化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不断创造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以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
四是要站稳人民立场。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当前,要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就必须牢牢站稳人民立场,把人民利益、人民意志和人民心声作为文化工作的价值取向,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精神文化生活的新期待新要求,不断深化中华文明的当代建构。
(作者分别为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当代政党研究平台研究员、党史党建研究院副院长,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副主任;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中华文明的特性阐发正是对其内涵定义的正本清源,以一种整体性观念和全方位、立体化的认识方法塑造了中华文明的价值特质,对于我们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历史、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只有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不断深化对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才能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推动构筑中华文化新气象,激扬中华文明新活力。
2023年6月,习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并全面系统深入地阐释了突出的连续性、突出的创新性、突出的统一性、突出的包容性、突出的和平性所具有的深刻内涵,这是对中华文明根本属性的深刻思考和精辟总结,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根本指针。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坚持以习的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深刻理解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及其时代价值,更好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把握新时代历史方位,对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发展、特质、形态等一系列重大问题进行了深邃思考和科学判断,创造性地以五个突出特性深刻阐明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所在、精神命脉所系、价值追求所向,展现了中华文明基于当代实践的价值定位与时代要求。
突出特性阐发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必然要求。文运与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现代文明是一个民族在现代化运动发展中不断生成的文明,也是一个文明不断走向成熟的标志。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建设生成贯穿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进程当中,以中华文明古为今用为基底结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以此来实现探索发展。中华文明的特性阐发正是对其内涵定义的正本清源,以一种整体性观念和全方位、立体化的认识方法塑造了中华文明的价值特质,对我们全面进一步探索中华文明历史、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突出特性阐发是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源泉。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我们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作出科学完整的战略部署,在推进治国理政的实践中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不断深化对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以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的创造活力,切实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五个突出特性”的重要论断就是在不断深化对中华文明的认识基础上的认同构建,从而凝聚起以文化自信为精神基础的文化繁荣,激扬自信自强的精神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提供生生不息的文化创造。
突出特性阐发是展现现代文明大国形象的有力诠释。文明是进步的标志,而文明进步的载体通常以文明大国的形式出现。中华民族历来讲求“天下一家”,憧憬“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美好世界,所倡导的理念观念在农耕时期就曾对世界文明进步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从近代以来,由于工业化水平快速地发展带动了西方文明的广泛传播,现代文明被曲解定位为西方文明的代名词,极大限制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人类社会又一次站在何去何从的十字路口。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华文明的特性阐发就是以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和精神血脉的现代化阐释承担时代责任,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繁荣,展现现代文明大国的时代气象。
中华文明五千多年的历史涵养了其鲜明的文化特质,又聚合形成了统一的理念体系。要深刻理解中华文明的五大突出特性,就要从整体上把握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与有机统一,厘清中华文明的历史纵向、内涵发展以及贯穿特质,从而更好地把握其内在发展逻辑。
从历史与现实的互动中把握连续性与创新性的辩证关系。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仅是当代文化的根基,更是文化创新的宝藏。其在一脉相承中生发出蓬勃的生命力,最核心的因素就在于突出的连续性与突出的创新性在历史与现实中的辩证统一。连续性是中华文明的直观特性。中华文明从未断裂的发展历史不仅在时间维度赋予了中国历史无尽的政治和人文意义,更在现实维度为文明的创新提供了所守之“正”、所由之“源”,从而在传承的创新与创新的传承中得以积累孕育。创新性是中华文明生机蓬勃的内生动力来源。连续不是停滞,更不是僵化,而是以创新为支撑的历史进步过程。正是在发展延续的过程中以“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精神为动力,中华文明才能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作为最繁荣最强大的文明体屹立于世。
从文化的交流与交融中把握统一性与包容性的辩证关系。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在文化交流、兼收并蓄中形成的文化共同体,具有着极为恢弘的文明格局。其中所蕴含的突出的统一性与突出的包容性共同塑造了中华文明的主体性。“向内凝聚”的统一性追求,是文明具有包容性的前提,也是文明具有包容性的结果。从天然所具备的地理基础,到多元一体的民族共同体,再到国家政权长期统一的政治实践,中华文明在逐步扩展和渐次融合的过程中以“合天下之不一”的统一性为包容性提供了文化实体与基本前提。包容性则在统一性的基础上实现文化上的交往交流交融,由多元文化汇聚成共同文化。文明如水,润物无声,于兼收并蓄中历久弥新。中华文化以极具包容性的秩序体系和话语体系涵括各民族文化的丰富多样性,共同塑造了中华文明的有机统一。
从中华文明整体定位中把握和平性同其他特性的辩证关系。中华文明崇尚和合,以不偏激、不极端的平和性彰显出“为而不争”“利而不害”的和平性。和平性作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贯穿其整体发展进程,同其他四个特性互为一体,相互促进。正是长期积淀而成的稳定内敛的和平精神与文化性格,才保障了中华文明在长久的时间维度和广阔的地域维度上具有着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的生成发展。同样,也正是其他特性的实践发挥孕育了胸怀天下、立己达人的和平气象,它们彼此相辅相成,实为一体,积累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的文化养分。
只有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不断深化对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才能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推动构筑中华文化新气象,激扬中华文明新活力。
一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是特质,更是要求。只有切实把文化自信融入全民族的精神气质与文化品格中,养成昂扬向上的风貌和理性平和的心态,坚持走自己的路,才能在文化发展实践中推进中华文明的特性彰显,以精神上的独立自主不断推动文化繁荣。
二是要秉持开放包容。开放包容始终是文明发展的活力来源。新时代新征程上,要秉持开放包容,不断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就要从中华优良历史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和力量,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以更加自信开放的姿态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让中华文明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
三是要坚持守正创新。对文化建设来说,守正才能不迷失自我、不迷失方向,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坚持守正创新,就要牢牢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和“第二个结合”的精髓要义,推动中华优秀民间传统文化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不断创造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以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
四是要站稳人民立场。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当前,要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就必须牢牢站稳人民立场,把人民利益、人民意志和人民心声作为文化工作的价值取向,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精神文化生活的新期待新要求,不断深化中华文明的当代建构。
(作者分别为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当代政党研究平台研究员、党史党建研究院副院长,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副主任;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
Copyright ©2017-2022 Hainan Zose Group 琼ICP备1300062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