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a免费小九直播

“媒介”“媒体”“传媒”的区别

信息来源:nba免费小九直播 发布时间:2024-03-05 16:16:47


  有许多文章在谈论媒介融合、媒体融合、传媒融合,但仔细看来,他们谈论的是同一回事。其他如媒介管理、媒体管理、传媒管理,媒介素养、媒体素养、传媒素养等说法也是如此。这些词的混用,正反映了传播学科的年轻,也不利于讨论的深入,有必要加以厘清。

  汉语地区从西方引进传播学词语时,对medium和其复数media有的都译为媒介,有的都译为媒体或传媒,后来的使用中也因地因人而异。如media literacy一词,在我国台湾地区译为媒体素养,我国香港地区译为传媒素养,中国大陆译为媒介素养。有时在同一篇文章里,这三词相继出现,但所指相同。为便于交流沟通和学科发展,窃以为可让这三词各司其职。

  “媒介”在通常用中,是使双方(人或事物)发生关系的各种中介,在传播领域中,一般与英文的medium相对应,指传播内容,或者说信息(广义上的)的物质载体。包括体语、服饰等实物媒介,击鼓、语言、军号、广播等声波媒介,烽火、信号灯、电影电视等光波媒介,包括书信、电话机、传真机、喇叭筒、情况简报等人际、群体、组织传播媒介,书、报、刊、收音机、电视机等大众传播媒介。

  (2)抽象的类名词,即传播媒介的总和。如我们说“媒介是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标志”。

  可利用“媒体”的“体”字,由“媒体”指大众传播媒介的集合体,即某一种、而非某一个大众媒介。如某家报纸,某种类报纸,报纸媒体,印刷媒体,电子媒体。这也是有约定俗成基础的,如我们说“第四媒体”、广告的媒体投放,我们不会把电话机、传真机等称为媒体,也不会把一本书称为媒体。

  “媒体”一般对应英文单词medium的复数media,但又不尽然。Media是所有媒介的复数,而不单单是大众媒介的复数。如麦克卢汉的代表作之一《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这里的Media就不是仅指大众媒介的复数,故不能译为媒体或传媒。

  “媒体”在过去仅指大众媒介的集合体,而现在新媒体与非大众媒介也融合在了一起,如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社会化媒体中,既有许多大众媒介,也有人际、组织、群体传播媒介。

  “传媒”可以是大众传播媒介、媒体或传媒机构(从整个社会的宏观层面来看,传媒机构也是一种传播内容的物质载体——媒介)的简称,也可以是它们的统称。我们说传媒知识、传媒产业、传媒发展、传媒竞争,都指大众传媒,包括其中的媒介、媒体和机构,但不包括电信工具如电话机、电信机构如中国电信等。

  为便于区分,在仅指大众媒介、媒体和传媒机构这三者之一时,尽可能使用更具体明确的“大众媒介”“各种媒体”“传媒机构”等。

  如此区分后,我们大家可以更为准确地讨论一些问题。如“媒体融合”,仅指印刷媒体、电子媒体、网络媒体等的融合;“媒介融合”则范围更广,可指现在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等各种传播的媒介都融合在一起;“传媒融合”则既包含大众媒介、媒体的融合,又包含传媒机构的融合。

  在大众传播时代,媒介一词较多地用于大众媒介,媒体、传媒的使用频率也较高。而在移动传播、非大众传播的比例和问题日渐上升的当今,媒介一词也可被更多地使用。如“媒体素养”仅指大众传播媒体方面的素养(当然新媒体中融有非大众媒介),“传媒素养”还包含媒体机构,“媒介素养”则可包含大众媒介和非大众媒介,现在可比以往更多地使用。媒介经济、传媒经济等词的使用也是如此。

  “新媒体”又是个广受争议的概念。有人说这是个伪概念,任何媒体刚出现时都是新媒体。有人说传统媒体只要内容新,就是新媒体,数字媒体只要内容旧,也是旧媒体。有人则用数字化、多媒体、无限容量、无限时空等许许多多定语来界定新媒体。

  窃以为,新媒体就是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的新型媒体,可多媒体和双向互动传播。如此使用这个词,至少现在还是很有必要的,可让我们谈论、研究这个经常要说起的特定对象。

  1.性能特点,主要为两个“无”、两个“多”:无限容量、无限时空,多媒体、多重方便。

  2.应用特点,主要为四个“与”:综合与扩散、虚拟与多元、自由与自主、方便与互动。

  (1)个性化带来新功能。网络上的大众传播也可进行微内容传播,满足个别化需求,产生“长尾效应”。这使信息和广告等宣传可更加分群化、精准化。

  (2)远程化带来新功能。可进行远程群体传播,开展网络调查、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等。

  (3)自由和自主带来新功能。如带来传播多元化、平等化、平民化,使公民新闻、公民评论大量涌现。

  社会化媒体(social media),当指非专门传播机构的、主要由公众自主参与而形成的,以用户创造内容、可多对多传播交流为基本特征的新型在线媒体,包括博客、微博、维基、播客、论坛、社交网、内容社区以及个人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它们不同于传媒机构化的媒体,然而有些个人参与者的背后也有个团队,组织机构也可办博客、微博、微信公众号等,这些可属于广义的社会化媒体。

  Social media又被译为社交媒介,当指从古至今基于社交网络的各种传播媒介,除了电子的,还包括书信等。某些社交媒介被连续、广泛扩散,就有了公开、广泛传播的媒体性质。

  社会化媒体,英文也是social media,现在特指基于电子社交网络的媒体,包括微博、微信等。虽然微信的朋友圈、交流群大都不是公开、广泛传播的,但通过一再转发也可相当于公开广泛传播,具有媒体性质。

  社会化媒体的概念早于社交媒体,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前者相对于机构化媒体而言,主要从传者和内容生成来看,便于把握其内容特点;后者则不论是否传播机构所办,主要从传播渠道来看,便于把握其传播特点。

  时下,人们在使用媒体这一概念时,指向往往不确定、不统一。媒体有时指文字、声音、图像,有时又指向期刊、图书、广播、电视,有时更是暗指纸质、数字。在阅读或论述有关问题时,各自有各自的理解,不同对象的属织在一起,很是费解,甚至造成歧义!究其原因,就是目前学术界对媒体、媒介和媒质各自从不同的角度含混的定义,单独看起来每一种定义都是完整而面面俱到,但应用起来,理解就是五花八门。为此,我试图从实际应用的方面出发,谈点个人看法。

  媒质即媒体的材质,如石碑、竹简、纸张、磁盘、光盘、磁带、半导体存储器、生物存储器等,其中也可大致分为模拟媒质和数字媒质;

  媒体是承载媒介的载体,如期刊、报纸、广播、电视、电影、游戏、网站、博客、微博、微信等,其中基于模拟媒质的称为传统媒体,基于数字媒质的称为数字媒体;

  如果按照这样的界定来理解,在论述的过程中就不容易以特定“媒质”的媒体来指代一般媒体,媒体这个概念就可以“脱离媒质”而存在。如果与媒质关联起来的话,就应该表述为“纸质媒体”“纸质期刊”或者是“数字媒体”“数字期刊”。媒体也就可以承载、汇集多种媒介。数字期刊可以是图文并茂加视频,是因为媒质改变和技术发展使媒体变得更丰富。(作者:大良)

Copyright ©2017-2022 Hainan Zose Group 琼ICP备13000627号